对于一个学校,最主要的资源无非是两个:一个是有一批杰出的教师,一个是高素质的学生。马上给学生实行“大换血”是不可能的,能做的只能是在整顿教师队伍上下功夫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当时北大,文科是守旧派最为集中之处、是北大教育革新的首要障碍。因此,整顿北大首先是要整顿北大文科。对于这件事,蔡元培在没上任之前就已有打算,就是采纳汤尔和与沈尹默这二人的建议,聘任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,接替业已辞职的原学长夏锡琪。

        有记载,蔡先生于12月21日到北京后,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,问北大情形。

        汤说:“文科学长如未定,可请陈仲甫君,陈君现改名独秀,主编《新青年》杂志,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。”汤尔和取了十几本《新青年》杂志给蔡先生看,蔡先生对于陈仲甫,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,刘师培曾告诉蔡先生,有一种在芜湖发行的白话报(《安徽俗论报》),发起的几个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,陈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。蔡先生很佩服他的毅力和责任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前,沈尹默曾提出过同样的建议,听了汤尔和的话,又翻阅了《新青年》,蔡元培便决意聘用陈独秀。

        1916年12月的北京,天寒地冻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北京前门附近的旅馆走廊,有一位身穿长袍,戴着眼镜的文化人不停徘徊。

        旅馆伙计一打听,原来是这位先生要拜访一位客人,可是这个人正在客房里睡觉。这位先生招呼伙计不要叫醒他,而是拿一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位先生,就是蔡元培。而他想见的人,是陈独秀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陈独秀刚好因事来京,客居在前门附近,蔡先生从汤尔和处得知陈独秀的住址。

        蔡元培数次亲自登门,诚心相邀。陈因在沪主编《新青年》不肯答应。后蔡主动提出可以把《新青年》搬到北京来办,学校会尽力予以支持,陈终于欣然应允。他还同时推荐《新青年》的投稿人胡适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