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之前,袁世凯有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,就是熊希龄和他的“名流内阁”。虽然熊希龄一直以来惟命是从袁世凯,可谓“尽职尽责、全力以赴”。但毕竟已经失去使用价值,而其存在也已成为障碍。

        袁世凯使出了惯用的杀手锏——伪造“热河行宫盗宝案”,嫁祸于熊希龄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北京的几家有影响的报纸如《新社会日报》、《群强报》等,突然登出熊希龄盗取热河行宫古玩的新闻。

        指名道姓地刊载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消息“现任国务总理熊希龄,为热河都统时将前清行宫内之古瓷器、书画取出二百余件,已请律师向京师地方厅起诉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接连几天在头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熊希龄涉嫌“盗宝案”的消息,各报还发表了评论。

        堂堂国务总理公然和盗宝案有关,报纸毫不留情面,京城内外顿时轰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盗宝案”究竟如何?袁世凯比谁都清楚。

        熊希龄也清楚这一切都是袁世凯幕后策划,只好自认倒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盗宝案”成了熊希龄的一块心病,他本想出面为自己辩护,以保全人格。但有些事不便大肆声张,很多事也很难说清楚。比如他虽没从热河行宫拿二百多件文物,但却从那里拿了一把纸扇送给了姜桂题。

        若说他自己一件没拿,不是事实,如果说只拿了一件送人,谁会相信呢?再说了,燕山雪片大如席,燕山有雪就不算夸张。拿一件也是拿了,人家就没冤枉他。人要是想堂堂正正做人,就什么坏事都别干,这时候的熊希龄,处境真是要多难堪,有多难堪。

        熊希龄本是读书人,既不齿于辨驳,又生性淡泊,只能于一九一四年二月愤而辞职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熊希龄辞职后,热闹一时的“盗宝案”很快收场,报纸上有关盗宝的文章也就销声匿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